【莲池•名师工作室】专栏:我的心理教育故事——小小沙盘,无声陪伴

2023-11-06

专栏:我的心理教育故事

小小沙盘,无声陪伴

莲池区第一实验小学 吴雅琨

图片
图片
图片


成员风采

图片
图片
图片


图片


故事分享

图片

手机上蹦出一条消息,是小林同学妈妈发来的。“吴老师,小林一回家就跟我说今天做沙盘了。看孩子美滋滋的样子,干什么都有劲头,我也为他感到高兴。真的很谢谢您!”这些文字带着温暖一点点在我心头荡漾开来。在我来看,沙盘不只给孩子们带来了神奇体验,也见证了我从“小白”一步步成长起来的历程。

沙盘游戏,也被称为“箱庭疗法”,指在治疗者的陪伴下,来访者从玩具架上自由挑选玩具,在盛有细沙的特别箱子里进行自我表现的一种心理疗法。在这个自由而受保护的空间里,来访者无时无刻能够感受到被看见、被共情、被理解。沙盘游戏不仅仅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,也是一种心理教育技术,因为具备“非语言性和非指导性”的特点,特别适用于学校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。

图片

为了帮助我们系统学习沙盘技术,进一步推动各自学校的沙盘活动开展,心理工作室主持人田天老师特别邀请了保定市应用心理学会秘书长、国家沙盘游戏培训师蒋雅丽老师为我们讲解沙盘理论知识,并在蒋老师的指导下相继体验了个体沙盘、团体沙盘。享受当下,感受细腻的沙顺着指缝流下,一个个沙具赋予了含义,构成了独一无二的小小世界,感受它带给我们的安慰、希望和能量,真的好神奇。接下来的时间里,我们又在工作室成员马晓硕老师的带领下,成立了沙盘学习小组,利用业余时间继续学习,定期集合进行实操模拟和案例督导。通过成员相互间的练习,我们从最初一板一眼地记流程,变得熟练起来,在陪伴学生时,积极捕捉信息学着寻找突破方向。不知不觉,我们已经走进了沙盘的奇妙世界。

图片
图片

随着实操次数的增加,我们积累经验接受督导,每次陪孩子们做沙盘都能有新收获。一方面是师生角色的转换,另一方面就是“陪伴”的意义。在沙盘室里,学生是“来访者”,此时老师就是“陪伴者”。角色的转换和保密原则,让我和学生们建立起了更深层的信任,倾听、共情、不评判会让来访者感到放松、自由、被尊重,他们可以把想做的事、想说的话,想要分享的快乐、困惑和秘密等一切,通过沙盘真实地呈现出来。

可是刚开始实操的时候,大家一个比一个着急——通过初次接触就想赶紧找到关键所在,以便尽快帮助学生解决他的需求,我也一样。因此,这也成为我们讨论最多的话题。“看见,即是疗愈”,我们首先要相信来访者的自愈能力,他们在制作沙盘的过程中与自己的内心对话,我们作为陪伴者,也应该放下主观的评判给他们以尊重。尊重学生,尊重他的想法,尊重他的感受。与学生共情,陪伴他,这就是现阶段给他的最大帮助。所以,作为陪伴者,我们站在了来访学生的身边,让他们能够放下戒备、非常坦诚地享受在沙盘室的这段时光。

图片

小林同学主动找我做沙盘,说出了自己的烦恼。通过对话,我了解到他的这种感受与同桌的干扰有关。于是,我先让小林选了两个沙具代表他和同桌,将事件在沙盘上呈现出来,然后引导他感受事件中自己和同桌的心情,并分别与之对话。两个小男孩并排坐着,“小林”面向前方,“同桌”看向他,这就是他俩近期的学习状态。小林希望自己多一点自律,调整好状态,可是同桌总会带着他在课上就放飞自我。于是,小林给沙盘中的自己鼓了鼓劲,希望自己能抗拒干扰继续前进。想象一下,这样坚持下去,小林会是什么样的状态呢?于是,自律的“小林”出现在沙盘里,他依然看着前方,位置却已经远远超过了原来的“小林”和爱玩的“同桌”。摆到这,小林看了我一眼自言自语道“嗯,一直向前走就是了”。我笑了笑表示回应,又问他自律的“小林”旁边还会不会有其他人,他不假思索地“邀请”来了自己的两位好朋友,还特别严肃地对身后的“同桌”说“加油,希望你也跟我一样,咱一起往前走”。这个时候,我隐约感受到了“向前走”的欲望,还有朋友之间相互支持、相互带动的力量。

柔和的阳光透过沙盘室的玻璃落在了小林的半边脸上,他的笔尖渗出了大粒的汗珠。只见他拿手背一蹭,扭头跟我说:“吴老师,我忽然发现,这件事其实没有那么难,只要我自己想做好,其他人就不会影响我”。我使劲点点头,相信他一定发现了其中的力量,做出了选择。走出沙盘室,我明显地感觉到,小林同学的脚步比之前轻快了很多。于是,就有了一开始小林妈妈发来的暖心话语。

图片

一粒沙,一份爱,沙中游,爱传播。

小小的沙盘上,演绎着亲情和友情,有趣事有烦恼,有对幼年的回忆也有对未来的期待。通过学习沙盘,运用沙盘,我也有机会从心理教育的角度,以更平和更客观的心态,看孩子们觉察自我、探索答案,看他们感受内心深处的那份喜怒哀乐,看他们在成长道路上真实、勇敢向前走。



图 文 | 吴雅琨

排 版 | 吴雅琨

审 阅 | 田   天


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