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者即:我爱就爱了,无条件地爱,也不会诱惑产生一个让你需要我的境况。
后者即:我不答应你时,态度坚决,但毫无敌意,不会说你无价值。
对于孩子的需求,这两句话表达了最有力也最温暖的关系。温柔地坚持,用心理学的话说就是:足够宽容,允许不良;足够坚定,纠正不良。
第一种父母会很生气,同时说:“你越哭我越不给你买,不要拿哭来威胁我。”
第二种父母会说:“好了,好了,最后一次啊,以后不能这样乱要东西。”
第三种父母会讲道理,告诉他为什么不能买这个玩具。讲了一堆道理,孩子仍听不进去,父母一生气,走人。
第四种父母会说:“今天不能买,等你考了100分再买。”
第五种父母会把孩子抱在身边,不生气,不批评,同时告诉他:“知道你没有得到东西,心里很难过,想哭就哭吧。”但同时坚定地不买这件东西。
一位妈妈跟我说,孩子每天关着门在房间里玩手机到十二点多。我问她,你们家的网络时间可以控制吗?她说:“我们家没有网络。”“那孩子是怎么上网的呢?”她说是用手机的流量。我问:“孩子自己花钱去买的流量吗?”她说:“是我给他买的。”所以,这位妈妈很矛盾,一方面希望孩子不要上网,不要上那么长时间的网,但同时又给他提供上网便利的条件。
还有一位妈妈,孩子成绩考好了,妈妈买了一个很高档的6000多块钱的手机奖励孩子,但同时晚上又不准这个孩子玩手机,如果玩只能玩十分钟,所以妈妈和孩子发生了严重的冲突。孩子玩手机时,妈妈就会去抢手机,抢不过就打起来。之后,以孩子的哭闹升级,妈妈把手机还给孩子结束。
我曾经咨询过一个初二的家长,孩子每天玩手机,到了规定时间,孩子就说:“我再玩五分钟。”五分钟到了,孩子又说:“我再玩五分钟。”妈妈就忍不住了,去抢孩子的手机,和孩子发生激烈的冲突,甚至把手机都砸烂了。而孩子和她的对抗一次比一次升级,甚至威胁妈妈不给手机他要跳楼。
为什么孩子会出现这种情况?我问妈妈:“每次的冲突你们是谁赢了?”妈妈说:“我妥协了。”妈妈和孩子的交往模式告诉他:今天你不把手机给我,是因为我没有闹够,我只要升级,父母最终会妥协。
我的孩子也是初一时让我给他买个手机,我问他:“你要手机干什么呢?”他说:“打电话。”我说学校老师说不能带手机去,学校的办公室也可以打电话。他接着说:“那我和同学一起出去玩的时候,他们都有手机玩游戏,我没有。”我说:“你下次跟同学出去玩的时候,妈妈同意你把家里的iPad带上,妈妈觉得iPad玩游戏比手机玩游戏爽多了。”
过段时间他又跟我说:“我这次期末考试考得比较好,你能不能奖励我一个手机?”我再次问他,你要手机干什么?他仍然说打电话,跟同学在一起玩的时候,同学都有手机玩游戏,他没有。我同样回应他,学校的办公室可以打电话,跟同学玩的时候,可以把家里的iPad带上。
过了一段时间他又跟我说:“妈妈,我觉得你很low,赶不上潮流,同学的妈妈都是用苹果手机,你的手机该淘汰了。”他想着我手机淘汰后给他。最后,我还是没有给他手机。这就是温柔地坚持。长期以来,我和孩子的互动模式都是温柔地坚持,所以他从小到大都知道哭闹是没有用的,如果看上一个玩具,他也会说:“这个玩具能不能生日的时候送给我?”或“新年的时候送给我”。
不含敌意的坚决,是最好的界限原则;不带诱惑的深情,是最好的爱的态度。愿家长们都能足够宽容,允许不良;足够坚定,纠正不良。
图文转自网络,我们只是搬运工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!